如何应对职场“摸鱼计划”
请用微信扫一扫
近几年,”摸鱼“一词在网络上热度不减,#工作每天摸鱼要不要离职#也是最近的热门话题,各路网友在话题下分享自己的职场摸鱼经验,有的还总结出了“打工人摸鱼指南”。
上班摸鱼,已经成为职场人的日常了吗?他们到底摸的什么鱼?
摸鱼?摸的什么鱼?
实际上,摸鱼并不是新时代的产物,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00多年以前,那时候的摸鱼,还叫做“磨洋工”。“磨洋工理论”是弗雷德里克·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之一,指的是工人们消极怠工、只出工不出力的现象。工人偷个懒,少干活,和按指标完成是一样的报酬;而超额完成则会被安排更多的工作,同时还有可能被同事的责骂,于是工人们开始集体“磨洋工”。
对企业来说,员工“摸鱼”显然是影响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,最近也有不少员工“摸鱼”被管理层抓住并当场开除的新闻。
在“摸鱼”成为常态的当代职场,除了开除、重罚,还有别的应对方式吗?
前程无忧曾对职场人“摸鱼”情况进行调查,仅有12.3%的受访者表示自己“不摸鱼”;20%的受访者表示“摸鱼”是因为“低时薪”;而26.2%的受访者表示,因为工作压力大,适当“摸鱼”放松一下;64.8%的职场人认为上班“摸鱼”并没有罪恶感,另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受访者选择了“无所畏惧”。
我们可以根据以上调查结果,深入分析一下企业中的“摸鱼党”。
消极摸鱼vs合理摸鱼
从调查结果来看,我们能发现“摸鱼党”们大致分为两类:消极摸鱼和合理摸鱼。
消极摸鱼:
1.拿着固定的薪酬干着偷懒的活,美其名曰“赚老板的钱”;
2.缺乏工作动力,但因生活压力或未找到新工作,选择“摸鱼”;
3.当下的工作难度太大,自信心被打击,缺乏成就感,失落地开始“摸鱼”。
合理摸鱼:
1.科学规划工作时间,通过“摸鱼”适当放空,调整工作状态;
2.凭自身能力提前完成工作,利用碎片化时间保持思考的习惯,提升自我;
3.基本上能按时完成工作,但更喜欢偷个懒,摸个鱼,不慌不忙地完成任务。
显然,留下合理摸鱼的员工是对企业未来发展更好的选择。那么对于消极摸鱼的员工,是否只有淘汰这一选择呢?
灵活运用人才测评工具,我们一样可以盘活企业中的“摸鱼党”。
盘活摸鱼党—“活鱼计划”
盘什么?
企业可以选择某一部门或日常观察到有“摸鱼”行为的员工进行盘点,从职业优势、内在能力、动机需求、价值观等维度进行评估,实则就是一次针对摸鱼党的人才盘点。